剛開始投入格鬥運動,總是希望趕快看到成果,潛意識上更難免和同儕的學習情況對比較勁一番。
妥善運用這份衝勁,可以提升進步速度,但若是弄錯方向,操之過急,卻反而會阻礙成長。
下面整理四個初學者容易操之過急的部分,給大家參考:
(一)不要急著揮快拳,「動作進程」完整比「揮拳速度」重要。
揮拳的速度,是由「身體素質」、「協調性」、「傳導動力鍊」、「壓力反應控制」等多種條件完善,所自然表現出的綜合結果。
許多初學者在學習出拳時,受限於身體素質不足或動作傳導結構的不熟悉,在做完整的正確動作時,往往沒辦法打出期待的速度,便轉而藉由改變動作,如:縮短動作過程,沒打滿就急著收手、依賴手臂肌肉的短程收縮、不穩定的鞭甩之類的方式,試圖提升速度。
這樣的擬態代償方式,不僅無法打出真正的速度,缺乏力道與穿透性,更會因彈震式的肢體快速屈伸而增加拉傷、挫傷的風險,對於後續的技術累積絲毫沒有幫助。
因此,在練習時把拳打長,將動作的每一個進程細節做完整,遠比盲目追求速度來得更加重要。
(二)不要急著打重拳,「動作結構」穩定比「用力打擊」重要。
拳頭的威力,來自於良好的「動作結構」,它包含了:發力、傳導、穩定三大要素,重點在於如何高效率的發力,減少其傳遞過程的損耗,並正確穩定的作用於目標,而非多麼用力的去揮拳踢腿。
換句話說,搏擊技術與人類原始戰鬥本能動作雖然外形相像,無非就是踢、打、摔、纏抱,但力量輸出與轉換效率上卻有極大差異。
在動作結構不穩定的情況下卯然用力,超出結構合理的乘載範圍,就如同腳踏車硬是裝上車輛引擎,反而會使結構潰散,力量無法有效作用,適得其反。
另外,由於正確的結構下,力量作用的體感與人類原始的施力感並不相同,導致許多初學者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刻意用力,陷入越是用力打擊效果越差的惡性循環。
(三)不要急著打目標,「距離控制」正確比「擊中對手」重要。
許多初學者在打沙包、打靶時,會忽略沙包的擺動或持靶人的位移節奏,一味的埋頭猛打。又或者在對打時,沒有注意兩人的距離與相對位置,是否能夠揮出有效拳,只要看到對方有空隙,便覺得機不可失,急著想要擊中對手。
常見的典型,有距離過近時常出現的貓貓拳、夾肩勾拳,還是距離太遠時手臂刻意過伸推觸對手等。
這種在倉促下出手的散亂攻擊,通常會因變形而喪失的動作結構,姑且不考慮對手是否故意設下陷阱引誘進攻,即使真的擊中也沒辦法產生有效傷害,更可能因此打亂自身的體勢和節奏,遭到對手猛烈反擊。
另外,肢體關節在不當的距離和角度下擠壓碰撞,也會大幅增加受傷風險。
(四)不要急著學新招,「技術修正」細緻比「學新技術」重要。
學習新的技術總是讓人興奮與期待,但盲目的追求更多、更高深的技術,覺得學到新的技術才是進步,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技術蒐集」的陷阱。
不僅僅是初學者,許多人往往會忽略技術養成和熟練所需要付出的練習累積,要真正熟悉一項新技術,必須通過大量的反覆練習與技術修正來建構身體記憶,並在高度壓力情境下檢核,才算得上是熟練,並不是課堂練過或聽過就代表會了。
技術修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特別是在初學階段的前幾個月,學員身體素質和身體運用的協調性還在建構,那時對於技術的學習通常停留在外形模仿的層次,並非真正的掌握,後續還必須一再的反覆習,並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對於身體控制與技術的理解提升進行修正,即便到了教練的水平,這個過程仍在持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