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何種文化中,多樣的步法(如馬步、弓步、虛步等)一向是傳統武術的重要特色,但在許多近代武術的觀點中,這些步法卻被評為缺乏機動性且徒具形式;而實際上,在面對近代武術的考驗時,這些步法確實也成為傳統武術在實戰上的一大劣勢。

    這也導致許多標榜實戰技擊的傳統武術團體,紛紛捨棄原有的步法,而改採近代武術的立身碎步。然而,若是換個角度思考,傳統武術發展的根本目的,乃是古人為了求生求存。若是如此,為何其會發展出這諸多「無用」的步法呢?這其中必有其意義存在。

    在 廣泛的認知中,傳統武術中多樣步法的功用,被認為是穩定下盤、佔取位置並提供有效的發力方式;但這樣的思維在與近代武術的對陣中,卻反倒不敵立身碎步的機 動而敗下陣來。這表示除了上述作用外,這些步法中勢必有著其他,縱使犧牲部分機動性亦不足惜,較直接的機動性更有價值的意涵存在。

    根據自身的體悟,筆者認為傳統武術中各種步法的價值所在,在於其所蘊含的技擊效果。以弓步為例,弓步前膝微屈而後足立地,舒展大方,一般被認為具有踢腿前置、身體的後檔支撐及後腳發勁等三個作用。但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其本身還暗藏膝擊對手下肢的功能;藉由後足支撐向前發勁,並配合弓步前行時全身重量前移的整勁,弓步所蘊藏的勁道比起踢腿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其它如同撐步蘊含的蹴擊脛骨、虛步的提膝擊陰及插腿絆腳、擺步的掃膝擊脛與掃腿絆腳等等,各種步法都蘊藏有其技擊性的意涵。換句話說,這些步法在本意上僅是移動手段,然而在每個移動中卻都具有強大的技擊效果。

    這樣的移動方式,其妙處在於一來攻敵之不備;二來毋須花費精神思考出招;三者則避免了因動用下段踢技而有的停頓。

    畢竟若是要同時兼顧移動,並且挑選時機使用足技,其必須花費較多的精神,而倘若兩者合一,則攻擊上不但毫無徵兆與前置動作,且毋需花費多餘心力思索。再來,若是動用下段踢技,不論腳步如何靈活,出招時必定有片刻停頓(否則發力不足);而步法僅僅是「步」而非「招」,因此若是步中帶擊則移動之間不會有任何間斷。

    「無影腳」是人所皆知的詞,而對於所謂的無影腳,常見的解釋有「無影不出腳」與「出腳不見影」兩種論調。

    所謂的「無影不出腳」,指的是出腳必伴隨手擊,以手腳齊出的方式遮蔽對方視力,並配合踢腿不動肩的身法,致使敵手無法察覺腿擊;至於「出腳不見影」,則多 半被解讀為踢擊神速。然而,就筆者看來,這些隱含於步法中的攻擊意涵,才是所謂「出腳不見影」的無影腳真正的面目。換句話說,人之所以感覺遭到猛烈踢擊卻 不見起腳,正是因為攻擊是來自於步伐之中。

    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筆者曾經有機會與一名練習街拳的武友進行切磋;所謂的街拳,是一種完全以技擊為重心的美國近代武術;也因此我們切磋時所使用的是新式散打的規則。

    在切磋開始後沒多久,修習傳統的筆者無意識的一個弓步前行,拳尚未出,便見那名武友因小腿劇痛而不支跪倒,原來是我的前膝部已先行一步猛擊了對方脛骨;由此經驗可窺見步法於技擊運用上的良好效果與重要性。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無論一招一式間均變幻無窮,除了一般的大方向及概念外,更蘊含了難以計數的枝微末節。而這些支微末節,均是由我民族長久焠鍊而來之經驗結晶,還望眾武友共同探究與發掘。否則,將其棄之不用而一昧的向外尋求,實在是駕馬求驢,非常之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