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由於有學員特別來學習硬氣功,讓不少朋友對硬氣功產生好奇,過去陳教練曾經撰文,簡單說明硬氣功與抗擊法的機轉,但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內容較片段,本文將整合過去兩篇文章的內容,提供一個較完整的觀念論述。

硬氣功是什麼?硬氣功是一種抗擊法,它並非迷信,更不是土法煉鋼;相反的,它是一種科學化、系統性的抗打擊鍛鍊技術。

所謂的抗擊法,是一種抗打擊的身體保護技術,其作用在於降低打擊對於身體的影響、減輕傷害程度,並且抑制疼痛知覺,維持身體的活動能力,藉以提高個人的技擊優勢。

抗擊法的技術面向相當多元,不同武術種類乃至於不同的門派,其抗擊訓練所著重的面向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強調以力量卸除的技術為主軸,有的則是通過身體結構的質變來強化打擊因應能力,但無論其技術重心為何,其最終目的都在於降低傷害反應對於身體活動的影響。

常被使用的機轉包含了:

(一)知覺受器的鈍化-痛覺受器的鈍化也就是俗稱的殺神經,當然它並非真的破壞神經,而是通過對特定部位的長期刺激,來使身體的感覺受器變得遲鈍,最常見的方式便是以硬物敲打、摩擦要鍛鍊的部位。

(二)組織特化-組織特化與痛覺受的鈍化在訓練原理上相當類似,同樣都是經由持續的刺激來促使人體產生變化,但其著重的部分在於身體組織的變化,如提高骨壁與骨質密度、皮膚的角質化、軟組織的增生及纖維化等。

(三)內分泌的變化-內分泌的變化是只通過某些激素的分泌,來改變身體對於疼痛訊號的反應模式,例如腎上腺素、腦內啡或肌肉的刺激緩解物質等。

(四)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通過暗示、催眠的方式,來左右大腦對於痛覺訊號的處理模式,產生訊號的延遲或屏蔽,同時暗示也能夠作為調控其它機轉的媒介。

(五)認知建構-認知建構是相當複雜且多元的面向,它包括了社會文化與個人角色對於疼痛的認知、意義的建構等等,都會影響個體對於疼痛的耐受程度以及知覺疼痛時的身體反應。

(六) 肌肉協調與施力習慣-在承受打擊時,可以藉由特殊的用力習慣,來分散、降低外部衝擊,保護身體組織,降低影響,而即便真的造成傷害,亦能夠產生痛覺的延遲效果,暫時減緩疼痛對於身體機能造成的影響,

(七) 保護性姿勢-通過具保護效果的姿勢,形成良好的體勢結構,能夠分散或化解衝擊的力道,也避免關節、骨骼以脆弱面承受不當應力,並保護身體結構與重要臟器。

(八) 呼吸控制-呼吸是抗打擊練習法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它本身便有調節體腔壓力,來達到降低衝擊的保護效果。同時,通過呼吸對於身心整體狀態與協調性的影響,它也常被做為啟動前述各項機轉的開關,是各家抗擊法均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同系統的抗打擊訓練法,用以達到上述機轉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的關乎其訓練過程所採用的方式,有的則與其執行過程的技術細節有所關聯。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硬氣功抗擊法的一種,或者更精確的說,它是前述各種抗擊技巧的整合運用與練習方式,抗擊法的各種機轉,會以不同形式包含在硬氣功的練習元素當中。

例如硬氣功絕對不可或缺的呼吸吐納,便同時包含了呼吸控制與施力習慣、內分泌、意識狀態調節等多重元素;而所謂的發功或運功的過程,亦具有一定程度儀式成份,能夠產生暗示的效果,進而影響個人對於疼痛與傷害的知覺,產生認知上的抑制效果。另外,練習與展示時常見的排打技巧,本身也擔負起鈍化受器、特化組織,以及培養受力時的正確姿勢習慣等作用。

換句話說,硬氣功並不是通過「氣功」的某種神祕力量,而使人刀槍不入,之所以會稱之為「氣功」,不過是傳統中華文化代稱特定事物的慣用語;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氣」或是「生物能量」在硬氣功機轉上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就氣功的觀點來說,氣能夠激發人體的許多潛能,甚至身體的結構產生某些變化,使身體如同金石般堅硬。

只是,這樣的觀點本來就存在有許多的爭議與盲點,況且並非所有的硬氣功形式都具備導引的性質,而即便是具有導引性質的硬氣功形式,也並非所有的人都必須真正進入導引內氣發揮潛能的境界才能發揮效果,所以仍有很大的驗證空間。

陳教練對於硬氣功的教學相當嚴謹,較少直接強調硬氣功的練習,而是將其融入於部分基本功的練習當中。

倒不是因為危險性之類的緣故,而是由於硬氣功做為一種抗打擊技術的本質,除了因為文化發展造成其獨具特色的展現形式外,各種武術系統當中普遍都有相應的技術。如果過度強調硬氣功形式上的練習與展演,很容易高估其特殊性與實用效果,形成迷信般的偏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武會館 的頭像
    真武會館

    高雄真武會館武術技擊運動訓練中心-武術、格鬥、健身、氣功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