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有位朋友來電洽詢課程的相關事宜,談了一陣之後,他有些猶豫的向我問到,我是否接受曾經學過別的拳種的學生帶藝投師,又或者在隨我學習的期間同時也學習其他武術,而我也毫不猶豫的告訴他,我並不介意。

對於我的回覆,這位朋友顯得相當驚訝,他說他前後遇過幾位教授中國武術或太極拳的老師,對於這兩件事情都相當的忌諱,而在他所接觸過中西式各種運動當中,唯有中國武術在這種現象上特別嚴重,令他相當不解。

要解釋這樣的現象,首先要從運動項目與運動的概念開始談起。運動的形式相當的多元,舉凡涉及身體大肌肉運作的肢體活動,都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運動,而當某些具有共通性的體育活動型態,通過社會現象的運作,被整合而形成一套認知或規範時,便形成了運動項目專項,而隨著專項的出現,其運動技術也會逐漸成形。

所謂的運動技術,又稱為動作技術,是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總稱,它是指符合人體運動科學原理,能夠充分發揮身體能力,有效完成動作的合理方式。每一項運動都會有其組成的動作技術體系,不同的動作技術有其不同的完成方式,對身體素質的要求與影響也有所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隨著運動項目的不同,它所包含的動作技術不同,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動作協調性也會有所不同,其中當然包括某些能夠遷移的部份(簡單來說就是通用的技術),但其技術本質上還是會有所差異。

說實話,中國武術是一個相當有趣的概念,雖然中國武術當中的各種不同拳種,都被囊括在中國武術的群集當中,但各個拳種之間對於技術與規範的認知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拳種當中的不同支系的不同支系也會有所差異。若是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每一門拳都屬於一項獨立的項目,然而這些項目之間相當類似,存在有相當的共通性,彼此間也會相互影響,但在技術上卻仍有著相當的專門性與獨立性。正是因為這種相當曖昧的關係,造成許多老師相當忌諱學生帶藝投師,又或者同時學習兩門拳術,因為在身體動作模式相似卻又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施力習慣、協調性等內涵容易相互混淆,產生干擾。

說到這邊,相信有許多人會感到疑惑,既然如此,為什麼我不介意學生帶藝投師或同時學習多種武術呢?這是由於我對於武術訓練的認知,與傳統上有所不同。在傳統的教學法上,通常是依靠不斷的重複動作,從而逐步建立並修正其動作協調,並且培養動作所需要的特定身體素質,就如同有些拳諺所說的「拳打千遍拳理自現」。

這樣的方法就運動技術建立的角度而言並無不妥,但以訓練法來說卻有著兩個問題。首先,動作專項協調性的養成,固然需要相當次數與時間的反覆練習,但在未瞭解個人身體運作模式與原則之前,便一頭栽進技術訓練當中,就如同在沒有說明手冊與指導的情況下,以摸索的方式學習如何寫電腦程式一般,並無不可,但必須花費數倍的時間。再來,這樣培養出來的身體素質,是適應該專項活動的身體素質,並非整體性的提升,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身體發展的偏態,甚至於身體上的畸形與病態。

也因此,在先進的運動訓練科學概念當中,已經逐步摒棄這種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轉而引進各種身體素質訓練法,先全面性的提升身體素質,並培養對於身體活動的精細控制能力與協調性,從而提升專項技術訓練的成效,我本人也是秉持這樣的原則來進行訓練設計。

我常對學生說,「我教的不只是武術,我教的是使用身體的方式」,通過對於個人身體的瞭解,全面性的提高身體能力素質,我們能夠自由的運用身體做任何事情,從而發揮各種身體潛在能力;相對的,各門各派武術的技術呈現,只是身體運用方式的選擇,而非武術內涵的全部。

因此,我從不擔心學生帶藝投師或同時學習其他武術,會對於我的教學造成干擾,相反的,我相當樂於看到學生將自身全面性的提升,實踐於各種不同的活動當中,看到學生從中深刻體會有效訓練所帶來的效益,建立起對於訓練的正確認知,這才是從事武術與體育教育真正的意義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武會館 的頭像
    真武會館

    高雄真武會館武術技擊運動訓練中心-武術、格鬥、健身、氣功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