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在練習劈腿時,會借助如擴腿機一類的器材,然而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不少人會發現柔軟度雖然有所提升,但距離兩腿完全打開至180度,卻始終有那麼一點點拿以跨越的距離,又或者雖然使用擴腿器時能打開到一定的程度,但嘗試自己劈腿時,伸展幅度卻又遠不如前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根據我本身的認知以及過去使用擴腿器的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
一、劈腿不僅僅是肌肉的伸展,它更是本體感受器與神經的適應過程。
柔軟度的提升,不僅僅只是肌肉的拉長,它更是一種與身體不斷溝通協調的過程。在我們的肌肉當中,存在有許多本體感受器,其作用在於監控肌肉的收縮與張力等狀態,必要的時候會啟動牽張反射的機制,其目的在於保護我們的肌肉避免因過度或瞬間快速拉伸而造成傷害。在我們伸展的過程當中,早在接近個人最大限度之前,這些受器便會開始反應,並且啟動保護機制,使人有到僵硬或疼痛的感受。也因此在伸展的過程中,除了拉伸肌肉之外,我們還必須通過意識不斷的調控,來降低身體的警戒層級。然而,在使用擴腿機時,往往會因為過於強調依靠外力提高肌肉伸展幅度,而忽略了自體感覺的適應協調過程,造成自行伸展時,雖然肌肉的長度提升了,但身體卻因未放鬆警戒而限制伸展的幅度。
二、擴腿機的伸展過程忽略了動作過程中身體各肌群間協調性作用與拮抗的影響。
人體動作並非單一肌塊的作用,不僅施力的作用肌與拮抗肌之間會相互影響,不同肌群之間亦會產生連帶性相互影響,特定的動作結構變化亦會產生一系列肌群連帶性的緊張,也因此身體放鬆時伸展的狀態,與身體進行特定動作的同時做伸展會有相當的差異。而使用擴腿機時,身體通常是處於未動作且不需自行維持穩定的狀態,能夠在干擾較小的狀態下進行伸展,相較之下雙腿在伸展的同時還必須支撐身體維持穩定的情況,伸展的難度便會相對高上許多。
三、擴腿機的座椅位置設計,忽略了坐姿時髖骨本身存在的角度。
當我們去觀看人體解剖圖時,會發現位於髖骨兩側的髖關節,與髖骨的中心並不存在於同一個平面上,它本身便有一個角度,也因此在實務上若要將兩腿完全伸展至180度,實質上則必須通過墊高雙腳,使雙腳外展至超過身體正面180度的水平面才行,可惜多數的擴腿機在結構設計上略嫌不足,雖然能夠打開至超過180度,但結構上會變得不太自然,伸展的效果亦大打折扣。
四、擴腿機的伸展角度與人體動作時髖關節所需求的角度有差異。
使用擴腿機伸展時,我們通常是在坐姿的狀態下使髖關節外展,然而當我們實際在進行一字馬的動作時,若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人是「立」而非「坐」在地上,更不用說其它如同上段踢一類的動作,其髖關節內旋或外旋的角度也與使用擴腿機時有所差異。
五、擴腿機著重於伸展大肌肉,忽略周邊小肌肉群與韌帶的伸展。
髖關節的活動幅度,除了與大肌肉的長度相關之外,同時也受到髖關節周圍的小肌肉與韌帶的影響,也因此在實際進行伸展時,除了單純將兩腿外展之外,還必須嘗試各種不同的角度,使周邊的小肌肉與韌帶充分伸展,如此才能夠達到髖關節活動度上全面性的提升。
當然,並非所有使用擴腿機的朋友經驗都是如此,也有使用擴腿機並感覺效果顯著的朋友,而本篇所提出的論點也不必然詳盡,純粹提供有需要的朋友,作為訓練設計上的思考方向,若學理上有錯誤之處亦歡迎提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