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談論動作時,我時常會使用結構這個詞,然而究竟結構是甚麼?相關的論述,我曾在談論結構勁的文章當中說明過,但是在這裡讓我們在一次明確定位何為動作結構。

所謂的動作結構,是指足以產生維持動作穩定所需的內部應力的身體姿態變化。在過去的文章當中曾經說過我們的身體是由骨骼與肌肉所支撐,骨骼作為我們基本的架構與肢體旋轉的軸心,而肌肉則連結、穩定骨骼的結構,並提供動作的能量,兼具延展性與韌性。也因此當我們完成一個動作時,肌肉的收縮與結抗間自然會有應力產生,而其應動作所產生的延展及扭轉則會產生其張力,這些力量幫助肌肉與骨格形成一個穩定結構。

當動作本身所產生的內部力量越穩定、越有效率,動作執行起來便會越穩定、省力;相對的,若是因為某些的內在或外在條件限制,造成動作本身不足以產生足以穩定或平衡身體架構的力量時,則會相對費力或無法維持,必須通過許多姿勢、角度、肌肉施力上的代償變化,來設法使其平衡,但是如此一來動作本身也就變形,不合乎原先的結構形態。

動作結構之所以相當重要,是因為它是動作本身在力學上穩定與合理與否的基礎,就如同梁柱對於建築結構所扮演的角色,若是梁柱的設置欠缺力學上的合理性,則承載時便有崩塌的危險。更何況,武術的動作並不僅是靜力的承載,它更是一個動態的力量傳輸鏈,如同大砲的基座、載體,若是結構本身不夠穩固,單是開火時所產生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便會使自體崩潰,也毋須談論如何殺敵。

各門武術當中,都有許多拳諺拳訣來標示結構的重要性,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挺胸提臀」、「圓襠落胯」、「溜臀坐胯」……等等,都是藉由動作的外形,來說明該系統對於結構所需求的型態。換句話說,其重要其實在於背後所要達成的動作結構,而非姿勢本身,更甚至根據每個人身體骨骼素質形態的不同,相通的動作結構下不見得會完全以相同的外形呈現,作為教學者必須具備解構姿勢外形判斷能力。

在談論動作結構時,另一個相當常遇到的問題,是動作結構與技法之間概念的混淆。技法是立基於動作結構力學傳導基礎的末端程現,也就是最後選擇力量如何輸出,以及用甚麼樣的形式輸出,來作用於對手的方式。

一項好的技法,能夠被放在任何動作結構當中執行,但動作結構的穩定性、有效與否,卻會影響技法執行的成效。

有許多人會將動作結構當作技法,用認知技法執行過程的方式去認知結構的作用,以為是為達某種特定目的的技巧,這樣的論述比較流於外形上的認知。就好比我每次示範動作結構穩定的重要性時,總會有幾位熱心的朋友,使盡渾身解數,運用各種技法試圖破壞我的動作結構,並在忙了好一陣,終於使我的手略偏半分之後,得意的對我說這是可以被破解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這些朋友將我所示範的東西認知為某種技法。

在這種時後,為了讓這些朋友能夠更加了解結構與技法的差異,我通常會稍稍做個技法將對方放到地上。當然,這並不代表我比較厲害或是功力深厚,單純只是我的整體動作較對方來得一致、完整,而會有這類問題的朋友,其豐富的技法背後卻往往缺乏一個有效的力學架構支持,僅僅是手法的技術點罷了。

就如同我總會對這些朋友說的,動作結構本來就沒有甚麼能否破解的問題,因為它僅僅只是一個「有效率的站著」的狀態,當我僅僅只是站著,你就必須用盡各種技法才能因應,那當我也開始施展技法時,你要用甚麼來因應我的技法呢?

動作結構是動作執行的根本要素,它是一個有效的力學結構,如果能夠對動作結構有正確的認知與判斷能力,對於武術的學習與理解也能夠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加得心應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