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對於運動訓練而言,身體素質訓練與動作技術練習,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環節。然而,由於訓練後的肌力衰竭、協調性重塑等特性,在訓練課表的安排上,兩者間往往存在有相互拉鋸的排擠效應。換句話說,就是當兩種性質的練習間隔過近時,便可能會影響到練習的品質與效果。

對於職業運動員而言,這樣的排擠效應,可以通過妥善的訓練設計,與充足的恢復時間間隔來抵銷;然而,如果是一般業餘的運動愛好者,能夠投入運動的時間本來就相當有限,是必會面臨同一練習時段內,同時安排素質訓練與技術練習內容的情況。

在這樣無可避免的情況下,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兩者的先後次序安排,究竟應該先練素質還是先練技術,才能達到最佳訓練效果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無論何者先何者後,都有它訓練意義上的優點,端看練習者當時的訓練重點而定。

下面分別說明兩種不同的次序安排所產生的不同訓練效果。

首先是先進行素質訓練再進行技術練習,這種訓練方式的優點在於,能夠直接重塑技術動作的協調性。我們知道素質訓練所造成的身體素質變化,會直接影響身體的施力習慣與動作協調,進而影響動作技術的協調性,更甚至有時素質訓練所採用的動作本身,也很容易刻劃進入我們的動作當中,特別是針對單一肌群或肌塊的單關節反覆動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素質訓練接著進行技術練習,我們能夠立即性的修正我們的動作協調,重新微調、適應這些變化,能夠避免動作協調真的嚴重走針,技術衰退而必須全盤重新調整的窘境。

然而,這樣的練習模式也有著它的缺點,當我們結束素質訓練之後,如果素質訓練的強度較高,身體機能往往也已經進入衰退的狀態,對於後續動作技術的練習品質必然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也因此,若是該階段的練習重點,涉及新技術學習、不熟悉的技術強化,更重要的是在進行技術突破時,便建議改採先練技術後練素質安排模式。學習新技術時需要經由精確的身體控制來建立正確的動作回路,而練習不熟悉的技術或嘗試更高難度的技術本身更是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因此能夠儘量在身體機能高峰的狀態下進行比較合宜。

其實,除了上述兩種典型的安排方式外,現在還發展出多種複合型的訓練設計,例如藉由動作遷移性較高的素質訓練動作,配合技術練習進行交叉、循環訓練等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兼顧兩者的訓練需求。但即便如此,傳統肌力訓練與技術突破仍是整個運動訓練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此對於傳統訓練安排模式的認知與選擇,還是瞭解的必要。

無論如何,沒有一種安排的方式,是最好、能夠適用所有情況的,唯有檢視自己的練習目標,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