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行拳的過程中,伴隨著步型方向的變化、重心身法的轉換,會有許多腳掌挪移的動作,這樣的挪移動作,即便是相同型態甚至是同樣的招式動作,根據拳門系統的不同,在這樣腳掌挪移的動作細節上也會產生差異,有些是左右動作時機與協調上的差異,有些則是挪移時支點位置的差異等。

這樣的差異,總是造成系統之間的相互矛盾,也伴隨了許多優劣對錯的論述。

以我的認知而言,這些差異的產生,是源自於各系統間在基本動作結構上的不同,不同的結構型態的細微差異,會造成腳掌挪移動作的變化。換句話說,腳掌挪移的方式,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所會對應而生的現象,而非被執行的動作程序。

下面以「腳掌挪移時的旋轉支點」、「左右腳挪移的先後順序」,以及「腳掌挪移對應身體變化的時機」等三種常見的差異類型來舉例說明。

首先是腳掌挪移時的旋轉支點,最常見的兩種不同型態,在於旋轉時支點接近足間或足跟,其所對應的動作外形為腿向後推蹬或向前蹬頂,這兩種不同的形式特別在不同的太極拳系統之間,具有相當大的爭議性。

事實上,這樣的差異取決於尾閭擺放方式的選擇,所導致重心位置變化的影響。以扣尾閭的動作為例,當尾閭內扣的幅度較小或並非採用扣尾閭的要求時,便傾向於前者的運動型態,相對的若是幅度較大,運動型態則會傾向於後者,這也正是不同系統之間,在論述不同的架式時,總會覺得別人的做法彆扭、有問題的原因。

再來是左右腳挪移先後順序的部分,有許多人在動作時,會特別記憶兩腳的動作順序,然而事實上,這個動作的重點並非在於順序本身。左右腳挪移順序所反映出的,是動作過程身體重心配置的變化,若是我們動作過程當中,重心的配置虛實相當明確,則雙腳自然會配合重心的變化進程移動,相反的,若是重心的配置錯誤,即使無論如何計較其先後順序,動作本身仍不符合其結構原理。

特別有些人在行拳時,常會有記不住腳步先後與方向的狀況,會有這種狀況的人通常都有步法重心模凌兩可的問題,似乎怎麼動也都無所謂,不僅未能配合動作結構上的變化,更無法順應步法與動作結構轉換間的力量承接。

最後則是腳掌挪移對應身體變化的時機,許多人行拳時會不斷計較身體各部位活動的時機,諸如究竟該先轉腰還是先轉腳、先動手還是先擺腳等,然而就如同前面說過的,腳掌的挪移變化是一種現象反應而非動作程序,它是配合腰跨與身法活動所自然產生的相對移動;也就是說,該時機是取決於動作在力學結構設計上的需求,當我們以正確的結構進行動作時,它自然會產生一致性的活動,而非特意被強調,這也就是「整」的原則。

以武當拳而言,足部的變化完全是通過腰胯的主宰,基本樁步的練習內容當中,諸如馬步充拳轉弓步沖拳、弓步左右沖拳等,都是為了培養這樣的協調習慣,所以每當有學生問我究竟哪隻腳該先轉,或者該用腳掌的哪個位置來轉時,我便知道這位學生在基本動作結構與重心配置上有問題,要不是對於樁步練習的理解錯誤,便是練習的時間相當不足。

腳掌的挪移形式,不存在有優劣對錯,它僅僅是對於動作結構的選擇所反映出的外顯狀態,是配合整體力學模式的一致性活動,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程序要求。在學習拳術的初淺階段,我們固然能夠通過動作的切割與排序來協助記憶,並且使重心變化之類較抽象的身體控制概念轉為具體的動作形式,然而在動作熟稔之後,便須將注意層次提升至動作的精細控制與結構掌握,而非僅僅固著於外形過程的斤斤計較。

而若是能通過紮實的基本訓練,先培養正確的理解與身體動作習慣,並且有效的遷移至實際的動作練習當中,則更能夠事半功倍,至此腳要如何挪移變化的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