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3652  

 

近年來,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與資訊的快速傳播,重量訓練(肌力訓練)是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環節的觀念,已廣泛為大眾所接受。然而,即便如此,卻有許多傳統武術系統與參與者,仍抱持著重量訓練會影響武術技術、肌肉練結實身體會僵硬、肌肉變大速度會變慢、發勁是靠筋/氣不是靠肌肉….等,各式各樣欠缺科學論證的論述。

究竟為何時至今日這些論述,仍根植於相當數量的傳統武術人口心中,屏除保守、迷信、逃避改變這些負面的評述,或許這類認知的形成,是由於許多傳統武術練習者無法在重量訓練的成果遷移這件事上獲得良好的經驗。換句話說,就是對於許多人而言,在他們親身或身旁所接觸到的經驗當中,重量訓練並未讓他們的技術表現有所提升,或甚至確實干擾、降低其技術表現。

這樣聽起來似乎相當矛盾,不是說重量訓練對於提升表現相當重要嗎,為什麼又會出現重量訓練干擾技術表現的情況,重量訓練與技術表現之間的關係究竟是甚麼?影響重量訓練與技術表現兩者的因果之間,包含了動作協調性、施力習慣、體感整合等多個中介變項;但總體而言,就如同我們開習慣了一輛車之後,卻突然換到了馬力、加速性、高度、輪徑等等各種條件都不相同的車輛時,無論其性能是提升還是下降,我們是必得重新適應,在操作模式上作出調整。

重量訓練所帶來的肌力成長與體態變化,就如同車輛性能與硬體規格上的改變,它會影響我們對於身體的掌控程度,迫使我們重新修正技術的動作協調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抗拒重量訓練,甚至是柔軟度訓練、心肺耐力訓練以及任何可能使身體素質產生顯著變化的訓練內容,因為身體素質的成長,所伴隨的即是無止境的技術修正過程。

有人會說,我不需要這些素質的提升,我只要不斷的將技術提高至相當高超的程度就能夠因應各種狀況。若真是如此固然理想,可惜就實際的情況而言,身體素質的規格將會限制技術成長的空間,也不足以因應高強度的活動需求;就如同我們很難開著爛車與跑車競爭,而當車輛性能未達一定門檻時,你所能選擇使用的技術也就相對有限了。

然而,是甚麼樣的因素,造成許多人無法有效的將重量訓練的效果遷移至技術上,無法有效的整合身體與技術的變化?下面提出幾個方向供大家進行思考:

 

(一)            重量訓練基本知識的缺乏

這裡所說的知識缺乏,指的還不是專業理論上的誤區,而是從根本上缺乏對重量訓練的相關知識。雖然重量訓練對於大眾而言似乎是種常識,但若是詳細問起相關的細節,卻會發現多數人的知能其實相當薄弱。

對於許多人而言,所謂的重量訓練就是拿起啞鈴做二頭肌彎舉,再不然就是做伏地挺身,完全缺乏對於動作、部位、刺激強度、組數、訓練型態的基本認知,在這種前提下所設計的重量訓練內容,說實話根本不具有訓練上的意義。

 

(二)            訓練整合概念的缺乏

重量訓練本身是一個相當大的範疇,就訓練方式上它常見的有自由式、機械式、徒手等,就訓練型態上它分為單關節、雙/多關節、協調性等,就目的取向而言則有健身、健力、健美、舉重、功能性訓練等等,沒有其中一者能夠完全概括。各種不同的分項在其細節上、原則上、目的性上都有相當的差異,並在一名運動員的完整訓練規畫當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相互配合才能達到訓練效果的整體性,若是練習者認知當中僅有其中某些項目,或僅重視甚至信仰某些項目,勢必會因為缺少部分環節,使得訓練效果集中在某些偏向上,難以整合。

 

(三)            缺乏身體活動相關學理知識

身體的活動,是一連串肌肉骨骼系統的協同運作,並非由單一肌塊或肌群負責,也因此要提升特定動作的表現,並不一定是針對動作外形上主要運動的肢體部位來進行訓練。就好比傳統上往往誤以為人的跳躍能力取決於下肢力量,但實際上核心肌群與身體的肌塊分布比例卻在跳躍表現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欠缺運動原理知識的情況下,其訓練模式容易固著於手動練手、腳動練腳的土法煉鋼思維,沒辦法真正切合動作所需的部位與素質。

 

(四)            古今論述的誤區

許多武術門派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身體活動理論,這些理論反映出該門派的技術體系,具有相當的智慧,只是這些理論並不一定與科學的學理論證相符,甚至相互悖離,因為它有時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思維,或個人經驗與主觀感受的記錄,又或者論述方式與用詞需溯及其文化背景,與現代科學學理間不能單單以文字意義上相互對照,必須剖析背後的機轉方能整合映證。若是單單以本門的拳理為圭臬,以之作為重量訓練內容的設計準則,則可能陷入誤區而不自知。

 

(五)            錯誤的練習取向

肌肉的發展,可以分為最大肌力、肌耐力、爆發力、肌肥大、施力協調等幾種取向,各取向在需求的訓練強度、方式與刺激組數上有所不同,若是使用的練習方式不對,很容易往非目標的取向發展。以普遍武術運動參與者的練習模式而言,容易出現的取向錯誤有肌耐力偏向、協調性偏向、大重量迷思與肌肥大偏向等幾種。而造成取向錯誤的原因則相當多元,可能是知識上的缺乏、資訊與認知上的偏誤、訓練喜好的傾向、訓練的頻率、學習背景、訓練器材與環境上的限制等。

 

(六)            缺乏訓練週期概念

訓練週期是執行科學化訓練的一項重要觀念,它是根據身體的發展與恢復、技術形成的階段性進程規劃練習內容,根據各時期的主要任務,安排其訓練內容的比重、方法、訓練形式以及刺激強度等。在缺乏訓練週期概念的情況下,我們容易根據興致、喜好、情緒、直覺性來安排訓練,內容與時間、期程上也就缺乏系統性,成效自然受限,甚至可能因為不良的恢復與疲勞累積造成表現衰退。

 

(七)            缺乏協調性與體感重建的概念

就如同我們解釋重量訓練與技術間的相互影響時所說的,身體素質的改變(不僅僅是重量訓練,還包含伸展、協調性等任何身體變化),必然伴隨著技術協調性與體感修正的過程,尤其身體素質成長的速度,往往較技術提升來得快速,單憑以往的技術練習量往往不足以因應變化,因此必須通過功能性訓練、協調性訓練、體感整合訓練與專項技術協調性訓練等措施,來做為訓練效果遷移的橋梁。

然而,若是本身缺乏協調性與體感重建的概念,以為身體素質提升理應變得更厲害,或者所具備的知能不足以因應變化的速度,便可能會因此產生身體變化使技術衰退的負向經驗,造成往後抗拒改變身體素質的相關訓練。

 

包含重量訓練在內,各種身體素質的提升,是提高運動技術表現與參與高層級運動競技的必須要素,這是運動科學學術與實務所共同映證的原則,對於傳統武術參與者而言,更是不可逃避的事實。

若是有人在從事重量訓練之後,始終無法有效的將重量訓練的效果遷移至技術上,或是出現持續性的技術衰退,不妨好好檢視自己的知能與訓練內容上是否有所缺漏,並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避免讓自己退縮至拒絕與迷思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