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接觸武術的過程中,爆發勁、彈抖勁、吋勁、砲勁、纏絲勁....等等諸多不同的勁力名稱多不勝數,而各種對於勁的性質的陳述更是琳瑯滿目,好比有的 勁輕巧迅速,有的勁雄沉渾厚;有的勁放遠擊長,有的勁短而寸發;有的勁脆淺,有的勁深透;有的勁形悍於外,有的勁則含蓄內斂,這些不同的陳述,有些聽起來 相互對應,有些卻又彼此相斥,總是讓人不免疑惑,究竟各家所講的勁道是否是同樣的東西。
為了解決這樣的疑問,我們仍須先回到「勁」的基本定義上。 各位是否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篇「什麼是勁?」一文中,已將勁定為「經由良好傳導結構所產生的高效率的力」,而該篇提到關於勁的第五項概念中也說到,「動能傳 導的結構不會只有一種,也因此,不同種類的發勁方式意味著不同的傳導結構」,換句話說,勁的傳導並不具有制式化的結構,它的結構是具有彈性的;今天,只要 這樣的結構設計能夠產生足夠的效率,我們可以藉由不同的部位來供給動能、不同的肌群作用和運動路徑來進行傳導。而同樣的,正是因為勁的傳導結構有其彈性, 我們也能夠通過對傳導結構的不同設計,使我們的傳導產生不同的效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勁的論述中,除了我們上一篇所談的「勁」,或稱作「外勁」之外,內勁是另一項常被提及的概念。所謂的內勁,顧名思義,是一種內隱而不形於外的勁道。不同 於以大肌肉運動為主軸的勁力傳導,內勁的運作涉及人體結構的細微控制,也因此它雖是耳熟能詳、眾所周知,卻往往難以被具體說明。
然而,有趣的是, 即便內勁本身相當抽象,但練習情境中的知覺線索,例如兩人搭手時所產生的外斥感或牽引感,又如打擊、碰撞時所感受到的彈性或韌性,又使我們在經驗中隱約察 覺它的存在。這種若有似無的飄渺感,不僅為內勁增添不少神秘性,也讓人們對它產生不少想像,再受到文學作品中常將內勁與氣一類的內在能量相互連結的影響, 更讓內勁顯得高深莫測。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習國武術的經驗中,常會聽到人家說要練出「勁」來, 或某套拳是為了練出某種勁,又或者談起勁來如數家珍,吋勁、砲勁、纏絲勁....琳瑯滿目,說是瞬發深透內發於筋,彷彿勁是中國武術中特有的優越技巧。說 到勁的效果那更是精妙絕倫,如七旬老者一推發人數丈、身形削瘦者一擊放倒壯漢等事例多不勝數,再佐以坊間常見的發勁表演,更是為勁增添了不少魅力。
然而,若是問起究竟甚麼是勁,卻往往無法得到明確答案,或是艱澀隱晦,或是不知所以,又或是穿鑿附會,更甚至牽扯氣功、內力等概念,搞得神祕難解、深奧難以言傳。事實上,勁並不是甚麼神奇的事物,更與氣功、內力毫無關係,它不過是一種簡單的力學概念。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日來號稱少林第一武僧的風一龍在擂台上被KO一事鬧得沸沸揚揚,而風一龍也在網路上被冠上了黑心武僧的惡名。今天我姑且不去討論風一龍的武僧身 分是否為真,或者他究竟是不是欺世盜名,畢竟名聲這種東西有很大部分是公眾媒體所炒作,並非本人所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奇摩或者GOOGLE的關鍵字直 接搜尋鵬仁的本名,可以發現就連我這樣的二流角色,也早已被媒體套上了幾頂我所擔受不起的高帽子,想來實在令人有些心虛。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比學術專業有其核心 理論一般,宗師對於門派而言無疑是絕對的指標,無怪乎許多習武者,總會將宗師的拳架奉為圭臬;或是極力模仿,或是對著影像照片調整動作。只是,當今尋常拳 門多為清末民初立基,礙於錄影技術的普及與社會環境的保存,許多宗師只有在晚年才得以留下影片紀錄。

然而,就如同本文標題 所注,筆者以為模仿宗師晚年的拳架,對於習武而言有著不好的影響。當然,筆者並非主張不應學習宗師晚年的拳架,就一門拳術專攻的觀點而言,宗師至晚年其功 力、神韻已臻大成,是故學習其精神韻味絕對必要;但若是一味模仿拳架,將動作修改至與之相同,不僅僅是鑽牛角尖,更是忽略了幾個重要的盲點。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術套路比賽的評分方式,一直以來都充滿許多爭議,畢竟要將套路展演評斷優劣,而又沒有競技武術那般模式化評分系統,其最主要的依據便是評審的個人觀感。

在我們所能依據的,僅有「動作招式」、「勁力協調」、「武德精神」這類籠統標準的情況下,評分的適當、公正與否,乃至於競賽的權威性如何,均直接取決於評審本身的程度。若是評審本身功力深厚,通曉各家拳理,那這樣的爭議便不復存在。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套路的練習,可說是傳統武術與近代武術間較歧異的一個概念。在傳統武術中,往往以套路作為訓練的主體,再搭配上其他基本功與技擊的訓練,來完成一名武者的養成;但這樣的訓練方式,卻為近代武術敝之如徙。

近 代武術的訓練大多稟棄了套路的練習,改以單純的攻擊動作,配合成員實際的相互打擊進行訓練。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肇因於在通常人之印象中,套路的動 作多半過於複雜而抽象,令人難以了解其用法。而縱使知曉了招式定式的使用方式,能否在瞬息萬變的實際作戰中發揮成效,卻也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部分。如此 導致了近代武術以機械化的精簡動作,如正拳、勾拳等,取代了原先「招式」的概念。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結構中,十字手替代了原先陳氏太極中金剛搗錐出現的位置,相較於金剛搗錐那震腳撼天的霸氣,十字手則顯得含蓄而內斂。事實上,在楊氏老架的拳譜上是找不到十字手這一招的,它是在較近代的架子中才獨立成招,換句話說,它原先不過是個過渡的動作。

    就 正因為它原先僅是個過渡動作,在書譜典籍上對十字手的實際應用著墨較少,最常見的是鄭子三十七式中的解釋方式「合雙臂剪擊敵攻我中部來拳或向上迎住敵 拳」,也就是藉由兩臂擺盪的圓弧路徑化解對手的攻擊。然而,對於這樣的解釋方式,包含鵬仁在內的許多武友都抱持著疑問;畢竟為了抵化對手中路一擊而雙手齊 用,甚至擺出雙臂交疊這樣缺乏發展性的姿勢,實在是有些脫褲放屁。至於如作健康操般向上劃圈一類特別的打法,鵬仁便不多做論述。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日子,由於陳太教練講習歸來後,心情高亢難以平復,每天震腳震得實在有點過頭,再加上那段時間氣溫忽然降低的緣故,讓鵬仁一時間患上人稱「足底筋膜炎」的麻煩毛病,弄了將近三個禮拜才痊癒。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許多國術流派的套路中,都能夠見到在步型與步型轉換之間,會存在著一個作為中繼的提膝動作,這個動作在本心門中被稱作「小膝蹴」。

    小膝蹴可以說是無所不在,不論是倂步成馬步、馬步轉弓步、弓步上撐步或者撐步退虛步,都時常能夠見到它的蹤影。基本上,小膝蹴的存在與否,對套路的動作結構上並沒有任何影響,然而正是因為它的可有可無,小膝蹴亦能夠隨時被加入任何步法之間。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