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許多國術流派的套路中,都能夠見到在步型與步型轉換之間,會存在著一個作為中繼的提膝動作,這個動作在本心門中被稱作「小膝蹴」。

    小膝蹴可以說是無所不在,不論是倂步成馬步、馬步轉弓步、弓步上撐步或者撐步退虛步,都時常能夠見到它的蹤影。基本上,小膝蹴的存在與否,對套路的動作結構上並沒有任何影響,然而正是因為它的可有可無,小膝蹴亦能夠隨時被加入任何步法之間。

    在本心門的歸類中,小膝蹴並不屬於招式,它既非大招亦非小招,非實招也非虛招,基本上僅僅不過是個「動作」,也因此在套路招式的編排中,並不會特別注上小 膝蹴三個字。唯一例外的是十三連步掌中的「小膝蹴撐步打掌」,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連步掌屬於給外弟子學習的「十小外」套路集,對小膝蹴的要求並不如同內弟 子一般需練成習慣,因此加注於招式之中;不過這是題外話。

    小膝蹴的作用,除了像某些派別中的類似動作,用來確認身體重心配置正確與否外,其主要還包含了兩大目的。首先,小膝蹴的提膝動作是為接下來的步型所積蓄力 量。就如同筆者於「淺論步法」一文中所說的,傳統國術的每種步法都有其技擊效果,也因此小膝蹴提膝的目的,便在於調整重心並匯聚動能,以利諸如弓步進膝、 撐步踩脛等動作的進行。

     藉著小膝蹴提膝利用體重所造成的位能差,步法之技擊效果所需要的能量,在移動間便可得到滿足,而不需額外借助跺地、蹭足或者扭腰髂等非移動所需的動作。

    而小膝蹴的另一大作用,便在於其本身亦具有技擊之效果。簡單來說,小膝蹴提膝的動作,本身便與膝擊的動作類似;然而,不同於膝擊,小膝蹴並不需要進行發 力。由於小膝蹴並未做任何刻意的發力,它在攻擊力道上是遠遠不及踢與膝擊的,也因此它所對準的地方,並非關節或者骨頭,而是對手的陰部。因為對陰部的攻 擊,並不需要很大的力量,便能夠達到極佳的效果。換句話說,小膝蹴的動能僅僅來自於移動時肌肉自然的牽引,而非關節的旋動或肌肉的收縮。

    也正是因為它不過是移動的一部份,小膝蹴並不需要任何的準備動作,使用前亦無任何徵兆。更甚者,若是成為習慣,其出現的時機更是無法預料;這使得小膝蹴成為難以提防及因應的存在。

    總而言之,小膝蹴本身雖非威力驚人,亦無法單獨成招,然而,若是妥善的穿插利用,絕對是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