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結構中,十字手替代了原先陳氏太極中金剛搗錐出現的位置,相較於金剛搗錐那震腳撼天的霸氣,十字手則顯得含蓄而內斂。事實上,在楊氏老架的拳譜上是找不到十字手這一招的,它是在較近代的架子中才獨立成招,換句話說,它原先不過是個過渡的動作。
就 正因為它原先僅是個過渡動作,在書譜典籍上對十字手的實際應用著墨較少,最常見的是鄭子三十七式中的解釋方式「合雙臂剪擊敵攻我中部來拳或向上迎住敵 拳」,也就是藉由兩臂擺盪的圓弧路徑化解對手的攻擊。然而,對於這樣的解釋方式,包含鵬仁在內的許多武友都抱持著疑問;畢竟為了抵化對手中路一擊而雙手齊 用,甚至擺出雙臂交疊這樣缺乏發展性的姿勢,實在是有些脫褲放屁。至於如作健康操般向上劃圈一類特別的打法,鵬仁便不多做論述。
在與幾位武友進行討論之後,鵬人整理出幾項十字手的衍伸應用方式供諸武友參考,也歡迎各位武友對此提出意見與看法。
首先,我們先屏除各門各系太極拳所重視勁力種類的門戶之見,來探究一下十字手的可行的勁力表現方式。
(一) 纏絲勁十字手-陳氏太極的瑰寶纏絲勁,藉由策動雙臂向外纏絲所產生的掤勁,去構成十字手的招式結構。
(二) 摺疊勁十字手-摺疊勁是楊氏太極的大勁,藉由含胸舒張的動作產生一強力的向前直勁,構成含有「擊」的概念的十字手。
(三) 擺盪十字手-這是十字手在鄭子太極拳中的表現方式,也是十字手最典型的表現方式。在驅策擺盪時,雙手本身是不具任何勁力放鬆狀態,動能則是依靠髂的扭轉,藉以形成一股類似鞭勁的勁力。和前兩者不同的是,擺盪勁的十字手定式是不具任何作用的,其作用在於變化為十字手的過程與路徑。
針對上面所提到的勁力表現種類,鵬仁接著提出幾個十字手的應用方式供作參考。(照片則稍後再行補上)
(一) 內拿手-擺盪併內纏絲勁的運用,雙手扣拿對方雙手後,驅策擺盪或以內纏絲勁呈十字手定式,迫使對方雙臂交疊扭曲前伸,在扣拿對方的同時可與其保持距離,可配合前蹬或者踩脛運用,殺傷力強。
(二) 外攤手-擺盪併外纏絲勁運用,以十字手定式為始,扣拿對方雙手後驅策外纏絲勁向兩側攤開,迫使對方上身向下彎曲,可配合金雞獨立膝擊對方面部,或者千金陳墜拆對方雙臂。
(三) 撞掌-摺疊勁運用,以十字手定式為始,含胸摺疊後像前擊出,在使用十字撞掌時,雙臂交疊的部份可由小臂中斷前移為腕部,可使打擊勁力更為集中。
(四) 搧掌-擺盪勁運用,以十字手定式為始,藉擺盪驅策雙臂向前方中央搧出,運用雙手掌背鞭擊敵人面部,鞭擊的一瞬間可藉由腕部擺盪雙掌而收為拳,以增加殺傷力。此招適合用於遭對手拿住領口或者頸部時,除打擊外還可化解對方擒拿。
(五) 刺目-外纏絲勁運用,搧掌的變式,藉由外纏絲而產生的掤勁,驅策雙手姆指插擊對方雙眼,可令身軀切入對方中路,刺目後可合併雙撞掌、弓步推掌等直勁打擊招式使用。
(六) 鎖喉扣-內纏絲勁的運用,以十字手定式為始,驅策內纏絲勁以扣指或者虎爪交扣對手頸部,類似虎型拳的扣喉動作。
招式的運用依當下情況而定,千變萬化,十字手亦然。不論是以十字手定式為始或者為終,亦不論以十字手為招或僅取其形,只要能夠符合情境需求,並且具有招式的發展性,都是十字手有意義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