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比學術專業有其核心 理論一般,宗師對於門派而言無疑是絕對的指標,無怪乎許多習武者,總會將宗師的拳架奉為圭臬;或是極力模仿,或是對著影像照片調整動作。只是,當今尋常拳 門多為清末民初立基,礙於錄影技術的普及與社會環境的保存,許多宗師只有在晚年才得以留下影片紀錄。

然而,就如同本文標題 所注,筆者以為模仿宗師晚年的拳架,對於習武而言有著不好的影響。當然,筆者並非主張不應學習宗師晚年的拳架,就一門拳術專攻的觀點而言,宗師至晚年其功 力、神韻已臻大成,是故學習其精神韻味絕對必要;但若是一味模仿拳架,將動作修改至與之相同,不僅僅是鑽牛角尖,更是忽略了幾個重要的盲點。

首先,我們在學習拳架的過程中,很容易忽略其養成過程及背景。拳架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不會一步到位,而架勢的呈現更是與個人經驗有關,這些經驗包含了學習的背景、實用的體悟、天生骨骼與其後天鍛鍊等等。

換句話說,今天我們所見宗師的高樁小架,可能亦是由低馬大架逐步演進而來,是經過大架練形練勁正軌道後,進而凝斂收束而成。又或者招式之所以會如此呈現,乃取決於身形結構,不具同等身體機能者,如此動作根本毫無意義。

同樣的,過去所學習的拳種經歷,更是毫無疑問的直接影響著動作概念、發勁形式等種種外在呈現。倘若我們並不瞭解一連串的過程,只是專注於形似與否,則拳架不過是徒具外形罷了。

再來,忽略了年歲對人造成的影響,是模仿晚年拳架的另一大盲點。無論是如何的修身養氣,如何的鍛鍊維持,年齡對人的影響都是無可避免的,而因著身體機能不如往年,行拳方式勢必自然調整。

如同武壇劉雲樵大師晚年授課時,曾向學生言明自己現在所打的是老人拳架,可按照教導的概念與結構練習,但不要模仿動作。拳架動作老少有別,年輕人應以培養厚實基本功底為先,不要人未老架先老,豈不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最重要的,要能真正練好武術,必須要了解自己究竟練了些甚麼,唯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持續進步,若只是一味的模仿動作,而未能從結構上去理解,針對個人條件進行微調,無疑是行拳無腦。

姑且不論傳聞對於各派 宗師渲染,許多習武者總感無法達到宗師境界,極大部分也是如此緣故。有人單憑拳架動作與宗師相同與否,來論斷正統對錯,更批評調整變化是欺師滅組;但筆者 以為,當練拳只剩下模仿,眼中只有影片或照片,斤斤計較於一招一式的外觀,那才更是畫地自限,不知長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武會館 的頭像
    真武會館

    高雄真武會館武術技擊運動訓練中心-武術、格鬥、健身、氣功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