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05 Thu 2013 01:12
再談「意圖」
- Sep 05 Thu 2013 01:11
淺談「意圖」
所謂的意圖,是一種因 動機而衍生出想法,也就是我們設法去達到某件事的念頭。只要是我的學生多半會注意到,陳教練在課堂上使用「意圖」這個詞的頻率相當的高,例如在說明招式用 法時,我通常會說「這招有如何的意圖」,而非「這招要如何的用」,又好比在指導套路動作時,我通常說的是「很好,有表現出動做的意圖」或者是「沒想要做的 意圖」,而非「標準、不標準」。
意圖,是動作的趨力, 沒有意圖便不會有所動作。因此,在武術訓練中,意圖辦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相較於動作的正確與否,意圖的正確更加重要,所謂動作是否標準,說明的是動作能 夠實際體現其設計意圖的程度;好比在進行ㄧ個具有拿打的意圖的動作時,其拿與打的執行上便要確實,又如同若是結構有著推碾意圖,則其必然有相應的動作呈 現。
- Sep 05 Thu 2013 01:11
手眼相合
「手眼相合」是一項基本的行拳要領,其通常被解釋為視線必須配合手的動作,使得許多人在打拳時,死盯著自己的手,搖頭晃腦、東轉西瞧,以為專注投入,最後卻落得個頭昏眼花。
事實上,手眼相合的「眼」,並非如同字面上所指,單純表示眼睛或視線。其所指的是眼神,或者更精確的說是「神識」,也就是我們意識所專注的焦點。
- Sep 05 Thu 2013 01:09
淺談「疼痛」 - 對疼痛的正確認知
在我們進行身體活動的過程中,「疼痛」的經驗必然如影隨形,在普遍的認知中,往往將疼痛與「傷害」或「危險」畫上等號,避之唯恐不及。事實上,所謂的疼痛是一種身體訊號,它說明的是刺激對於身體的作用強度。
疼痛訊號的出現,代表著身體已經承受了一定強度的刺激,當著個刺激越強時,則疼痛的感覺也越強烈;換句話說,身體之所以產生疼痛的訊號,是提供我們判斷目前身體所承受刺激強度的指標。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疼痛的訊號本身是一種判斷指標,這個指標是一種中立信息,它與傷害與危險並無直接的關係。
- Sep 05 Thu 2013 01:09
淺談「拉筋」 - 如何正確且安全的伸展?
說到陳教練的課堂,令許多朋友印象最為深刻的,無非就是無論男女老少都在練習劈腿的情景,即便是初次到課的新學員也不能倖免。
有不少朋友好奇的問我,拉筋劈腿不是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強度較低、安全的動作,慢慢進入像劈腿這一類難度高、強度高的動作,像我這樣不分青紅皂白,一個標準的要求學員劈腿,豈不是相當危險,容易受傷嗎?
- Sep 05 Thu 2013 01:08
走火入魔
說到走火入魔,一般人 腦中最先浮現的,無非是武俠小說中,修練武功導致內息反噬、經脈散亂,或是殘廢喪命,或是失神瘋癲的模樣。雖然這種形象乃是基於戲劇化的考量,將走火入魔 的徵狀加以誇飾呈現,但卻也反映了走火入魔的基本概念;走火入魔是一種因為不正確的練習方式,導致身體或精神上出現異常的情形。
究竟,走火入魔在現實情況中的樣貌為何呢?其實,所謂的走火入魔,說明的分別是「走火」與「入魔」兩個概念。
- Sep 05 Thu 2013 01:08
淺談「技擊軌跡」
技擊軌跡,或稱為技擊軌道,是一種與技擊路徑相互關聯,卻又截然不同的概念,雖然兩者探討的議題上,有其共通的部分,但本質上卻有所差異,常容易被相互混淆。
雖然兩者同樣關注對應對手防禦結構的走向與切入模式,技擊路徑探討的是整體動作結構的動態,而技擊軌跡則聚焦於作用結構的運動模式,也就是我們的傳導末端,是以什麼樣的運動軌跡,來對對手造成傷害。
- Sep 05 Thu 2013 01:07
淺談「技擊路徑」
技擊路徑是一種出擊位 置的選擇,它說明的是由何種路徑挑戰、切入對手的防禦結構,以達到有效的攻擊效果。技擊路徑的選擇,反映出一門武術的技擊思維,也因此,不同的門派,乃至 於武術系統,其所採取的技擊路徑各有特長,就好比詠春拳著重中線切入、貼身短打,而八卦掌則擅於旋轉迴繞,翻身閃打,各循其理、各師其法。
雖然各門各派在技擊路徑的選擇上,各有其殊異之處,但大體而言可以分作兩大類型:「中線路徑」與「斜角路徑」,也就是某些系統所謂「內門」與「外門」,又或者「表」與「裏」的概念。
- Sep 05 Thu 2013 01:07
淺談「化勁」
何謂化勁?化勁指的是當敵方將力量加諸於己時,不予之正面相抗,而是合其走向,又或者順勢牽引,令其無從作用。
說到化勁,多數人通常會馬上與「鬆柔沉綿」連在一塊兒,我們常常可以見到許多練太極拳的朋友,藉由放軟身體的方式,任憑自己隨著對手的力道悠來盪去,形似風擺楊柳,頗具瀟灑飄逸的意境。但是,陳教練卻以為,這種以身體來化勁的作法,是一種不甚成熟的方式。
- Sep 05 Thu 2013 01:06
適合不適合?
不久之前,有位練習太 極拳的朋友,來參觀武術班的課程時,看見了不論老少所有人都在劈腿的情景。驚訝之餘,這位朋友問了個令他徬徨許久的問題,聽得我也滿是無奈。他說到他的老 師總是說他肌肉太硬,動作無法體現出太極拳的鬆柔流暢,這樣的身體條件不適合練太極拳,還不如改練空手道,再加上他自己也覺得練了一年多也沒啥進展,讓他 不由得為之動搖,難道以自己的身體條件真的不適合練太極拳嗎?
這位朋友不是第一位問陳教練這個問題的人,想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位,至少在陳教練的周遭,就有許多朋友面臨過這樣的疑問。有些教練會以身體條件或者天分(施力模式與動作習慣)來評斷學生是否適合練習某種武術,並且用這個「不適合」來說明學生之所以為何遲遲無法進步。對於這種說法,陳教練是相當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