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有位練習太 極拳的朋友,來參觀武術班的課程時,看見了不論老少所有人都在劈腿的情景。驚訝之餘,這位朋友問了個令他徬徨許久的問題,聽得我也滿是無奈。他說到他的老 師總是說他肌肉太硬,動作無法體現出太極拳的鬆柔流暢,這樣的身體條件不適合練太極拳,還不如改練空手道,再加上他自己也覺得練了一年多也沒啥進展,讓他 不由得為之動搖,難道以自己的身體條件真的不適合練太極拳嗎?
這位朋友不是第一位問陳教練這個問題的人,想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位,至少在陳教練的周遭,就有許多朋友面臨過這樣的疑問。有些教練會以身體條件或者天分(施力模式與動作習慣)來評斷學生是否適合練習某種武術,並且用這個「不適合」來說明學生之所以為何遲遲無法進步。對於這種說法,陳教練是相當不以為然。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當一名教學者對學生說出以他的條件不適合練習某武術時,真正說明的只有一件事:「無論教學者本身的功力境界如何,他都沒有能力將該名學生教好。」
武術的練習過程是一種 系統化的訓練,所謂系統化的訓練,指的是無論訓練對象的天生條件與特質如何,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從生理素質乃至於認知思維,都能夠越來越接近符合該武術 系統所需求的狀態。今天無論接受訓練者最開始的條件如何,在接受了完整且系統性的訓練後,或許人與人之間還是會有身體素質上的高下差異,但至少都會具備該 項訓練所要達到的基本標準,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練什麼就會有什麼的樣子」。
換句話說,武術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不適合轉變為適合;然而,假使一套訓練的成效會受限於訓練對象的天生條件,那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一套無效且不成熟的訓練方式。
訓練方式之所以無效, 有兩種主要的可能性:「教學者不瞭解訓練的運作機制」以及「教學者的訓練模式缺乏系統」。教學者不瞭解訓練的運作機制,指的是教學者本身雖然知道要做些甚 麼練習,但是卻不知道為何要做這些練習,以及為何做這些練習會有幫助,也就是所謂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者,既便自身通過長時間的摸索 而頗有成就,也無法有效傳授所學,更遑論辨識學生不足之處,並設法予以補強。至於訓練模式缺乏系統則是說明其教學的內容不甚完整,無法涵蓋該武術系統所需 具備的條件,以至於學生如果天生在某項條件上有所不足,而其教學體系中恰恰又缺乏相關的訓練法,則學生也只能夠自求多福了。
當然,確實會有些人在 身體素質上、肢體的控制習慣上,特別符合某種武術所需求的條件及模式,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適合」、「有天分」;又或者特別不符合其需求,亦即「不適合」、 「不對盤」,但這影響的也只不過是其訓練過程的順遂程度。天生適合某種武術的人,在訓練上只要花費較少的時間心力,便能達到要求;而不適合某種武術的人, 則必須遭遇更多的挫折,經歷相對漫長的過程,並配合專門且針對的訓練方式,來補強其不足的部分,從而逐漸趨近所需求的型態。只是,這樣的過程與最後的成就 並無干係。
就陳教練的經驗來說, 相對於那些天生條件優異的人,後天努力趕上的人,不僅在素質條件上不會遜於前者,其所學通常也更加的細緻。否則,以陳教練幼時的身體條件,體弱多病,已不 是適合練什麼、不適合練什麼的問題,和運動根本就是八字完全不合,如果以適合不適合的論點來看,不用說有朝一日能學有所成,能否練拳習武都是問題。
不僅僅是武術,任何運動都是相同的道理。想當初我剛開始練習競技體操時,對於身體素質上面的不足感到相當挫折,便問教練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練習體操。還記得,那時教練只回了我一句:「肌力不夠就操,柔軟度不夠就拉。」
如果單純考量身體條件與表現的關聯性,我們可以去選擇與我們條件相契合的運動,但如果對於某種運動有著特別的熱情與執著,也有著自我超越的動機與決心,那什麼適不適合的問題便不存在了。
運動亦然、武術亦然。如果自己總是勤加練習,卻始終未見進境,求助於老師得到的卻是適不適合的論調,那我只能告訴各位朋友,並不是你不適合這門武術,而是這名老師的教學不適合你,當然不是說一定得換老師,只是是否要尋求其他協助,請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