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招式,許多朋友最 關心的無非是每一招要如何應用,但礙於傳統武術環境中存在的諸多因素,招式的用法在學習的過程中鮮少被提及,致使這項傳統武術中的重點要素,反倒成為持續 困擾著大眾的一大問題。其實,招式的用法並沒有那麼隱晦不明,且能夠依循其架構推衍得知,後續的文章將逐步引導各位如何對所學的招式進行解構與分析。
我們在上一篇中提到, 招式是「一種經過縝密設計的動作結構,其設計的目的在於因應某種預期情境或達到某種預期效果。由這個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反推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一個招式 的動作結構,必然會反映出其目的與設計思維」。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經由對招式動作結構的分析,來解讀其作用方式,進而還原其技法的實際樣貌。
要能夠經由對動作結構的判讀來理解其用法,我們首先要具備其結構組成的基本概念。招式動作的結構組成,包含了「力學結構」與「技擊結構」兩大架構,其中,「力學結構」是說明招式的動作在運動力學上的作用模式,它可以細分為「發力結構」與「傳導結構」。
所謂的「發力結構」, 指的是招式的力量來源,也就是我們如何製造完成招式動作所需要的動能。因應不同招式的動作需求,其動力來源也會有所差異,它可能是單一條肌肉的收縮,也可 能是一整個肌群的協同運作,常見的動力來源包含了雙腳對地面的反作用力;腰胯、腹胸、肩背的迴旋動力;單一條肌肉的純粹收縮,如抓扣或肢體的快速突擊;又 或者肌肉骨骼扭轉、牽引後所蓄集的結構應力,也就是常稱的內勁。除了肌肉骨骼的作用之外,身體的位置變化所產生的位能也可能被作為招式的動力來源,更甚至 有些招式結構本身不供給動力,純粹利用對方的動作能量。
與「發力結構」共同構 成完整「力學結構」的是「傳導結構」,「傳導結構」是將「發力結構」的能量傳導至所欲作用位置的路徑。同樣的,不同的傳導路徑具有不同的效果,它能夠決定 動能傳導的速度與方向,也因此根據招式作用方式的不同,其所採用的傳導路徑也會有所差異;好比同樣由腰胯所產生的力量,若是經由以脊椎為軸心的垂直旋轉, 再通過闊背肌與三頭肌的轉換,便會成為直線打擊的有效動力;相對的,若是其路徑為腹斜肌牽引脊椎向身側彎曲,再藉由斜方肌與三角肌的轉換,則會成為由上而 下垂直帶動的力道。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招式的作用方式與型態,決定於其動力傳導的結構路徑。
不同於「力學結構」, 「技擊結構」說明的是物理能量如何轉換為實質的破壞,其反映的是招式的動作意圖。因此,即便招式在動作表現上刻意隱藏,也就是所謂的藏招,在「技擊結構」 上仍會有其線索可循,就好比倘若招式在用法上有採手的意圖,雖然它在外形上並沒有真正表現出來,卻仍會有與該意圖相對應動作。「技擊結構」可以細分為「作 用結構」與「反應結構」兩個部分。
「作用結構」指的是我 們的力量如何,並且以何種型態作用於對手。如何作用於對手以及以何種型態作用於對手,分別是說明其力學傳導的末端,也就是與對手進行接觸,並將力量作用至 對手的位置為何,以及該末端是以何種型態來製造傷害。它的末端究竟是頭、手、肩、肘、背、足、胯、膝,乃至於其他部位,而其作用型態究竟是推、打、靠、 撞、劈、挂、搧、砸、托....,還是擒、拿、扣、鎖、撕、扯、跌、投....等。我們要能夠去辨別這個招式真正的末端以及其所製造的傷害型態,因為不同 的末端其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攻擊的動作型態也會同時受到影響,不同的「作用結構」不僅會左右「技擊結構」本身,還會連帶造成「力學結構」上的調整。
最後,「反應結構」則 是招式的動作結構安排如何對遭遇到的情況做出反應,或者更白話的說,就是我們如何去處理對手的攻擊。為了達到不同的技擊效果,招式會採取合適的反應方式, 以獲得相應的技擊優勢。例如以打擊為主的招式,在處裡對方攻擊的前置動作上,大多會使用架格抓拿一類方式打開對手防禦,並防止對手脫離;相對的,若是以投摔為主的招式,在處理上則會優先選擇牽引、推拉這一類利於破壞重心的技巧。當然,根據設計思維的不同,例外的情形亦是相當常見。
上述的四種結構只要能夠掌握其概念,便可以依循其對招式進行拆解分析,如此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所學的招式,還能夠藉此一窺招式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