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十八歲的那年,幾乎整整一年的時間,都為運動傷害所苦。
那一年我受傷的頻率相當高,幾乎每次練習都不免帶回大小新傷,尤其是右大腿的拉傷格外嚴重,反反覆覆卻始終不見起色。這樣的情況一直僵滯著,直到我首次參加國術會的講習時,在活動上遇見了精通南拳的老前輩洪老師。
還記得那時洪老師對我說:「我們練拳有形與意,形意必須相合,你之所以時常受傷,就是因為你的意成長的太快,但形卻沒有跟上,沒辦法詮釋你的意。」
這裡所談論的形意,與 形意拳的形意並無關係,它們所分別代指的是武術練習中的有形與無形面向。其中,形所代表的是武術的有形面相,它包含了個人的基本素質、功體功架、招式技巧 等武術的具體呈現;而相對的,意所代表的則是武術的無形面相,亦即武學知識、精神涵養、技術思維、個人體悟等思考與內涵上的部分。
在一個健康的狀況下,個人對武術的形與意理應是相互並進,我們從形的提升當中體悟更深層的意境,而意的提升則指引出有形的成長方向,兩者互相影響也互相詮釋。
然而,並非每一段養成過程會如此理想,根據每個人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的不同,也可能會出現「形不及意」或「意不及形」的情況。
形不及意的情況,通常 是個人的武學知識相當豐富,或者對於武術頗有想法,但實質的身體素質、功力技術卻遠遠不及,是一種相當糟糕的情形。這些形不及意的練功者,雖然看似對於武 術有著相當的思想內涵,卻沒有真正經歷過相應的技術層次,實際上不過就是以自身的層次去解釋、想像武術內涵所可能的樣貌,只能算是空想,淪為所謂的紙上大 師。再者,若是以這些錯誤的想像為立基,做為武術訓練的要求、指標,則不僅走上歪路,更可能因錯誤的方式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相對於形不及意,意不 及形則是個人武學知識內涵的累積,無法跟上其身體、技術形式的成長。對於這樣的練習者,陳教練通常用行拳無腦來形容,也就是一味強調實質面的練習與模仿, 卻未去思考其背後的運作機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亦不去攝取前人所累積的經驗,只是單單以自身的視野層次去概括,並以為那便是武術的全貌。如此持續練 習下去,雖然仍會有所提升,但僅止於同一層次的技術認知,為自身框架所限制,無法一窺武術更深層的內涵。
武術的形與意,就如同陰陽表裡,彼此相互依憑、相生相長,若是缺少其中一方,則另一方也勢必喪失其立基,唯有兩者同時並進,形意相合,才能夠獲得真正全面的成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