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沉肩墜肘是內家拳,特 別是八卦掌、太極拳體系中,相當強調的一項行拳法則,它是指行拳時將肩膀鬆開下沉,並連帶手肘下垂,身形向前微含的動作形態。它所反應的是上身結構處於一 種放鬆且蓄勢待發的狀態,隨時能夠進行各種動作變化,而不會僵滯,如此肩關節的結構,便可充分扮演起力量傳導的作用,使動能的損耗減至最少。

只是,根據每個人養成背景、思維知能,以及對於武術體悟的不同,在對於沉肩墜肘表達上有所差異,陳述方式亦各有不同,如此使得初學者往往很難具體認知究竟怎麼樣的形態,才是真正達沉肩墜肘的標準,只能通過想像以及不斷的摸索修正。

其實,無論各門派或者個人對於沉肩墜肘的理解如何,又或者動作要求如何,只要能夠達到沉肩墜肘所要反應的狀態,它都必然相同的基本要素,亦即斜方肌與提肩胛肌維持一種自然舒張的狀態。

所謂的自然舒張,是指 肌肉本身不收縮但也不過度放鬆,而是適度伸展並與相對的拮抗肌群達到施力平衡的狀態。以最簡單且接近的情境來說明,就好比當我們垂直上下跳動的同時,令肩 膀毫無阻礙的隨著跳動節奏自然起伏晃動一般。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的三角肌會因為肌肉間的協調作用而放鬆,使手肘自然落下,如此便達到了墜肘的動作要求。

也就是說,沉肩墜肘雖然在字面上看似分別要求肩、肘兩個部位的動作狀態,但它實質上是一個動作的整體結構。

當然,這樣的動作習慣具有其施力控制上的難度,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亦能夠利用肌肉協調動作的機制,從手肘的動作形態反過來影響肩膀肌肉的施力狀態,只要將手肘的動作模式與幅度,控制於以不使斜方肌與提肩胛肌產生收縮運動的範圍之內,同樣能夠達到沉肩墜肘的動作標準。

然而,有一項觀念必須 確實注意,沉肩墜肘之所以重要,並不在於它的動作形態本身,而是通過這樣動作形態來使上身結構達到「鬆」的狀態。只是,要達成鬆的狀態,並非只有通過沉肩 墜肘一途,亦非所有招式的結構都是基於沉肩墜肘的設計安排;也因此我們在進行動作時,不能一味死守沉肩墜肘的動作形態,而是要以身體本質上的鬆沉為原則。

否則若只是為了表現出沉肩墜肘的外形,刻意的撐開肩膀下壓,或過度放鬆而使其落下,反而會使整體結構陷入僵滯,落入死沉、死僵的狀態之中,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沉肩墜肘所 代表的,是一種有利於上身維持鬆沉的外部動作形態,但它並非絕對的標準,亦非所有招式必須遵守沉肩墜肘的動作原則;也因此,當我們在以沉肩墜肘作為動作的 要求時,務必確實認知其動作背後的目的與意圖,才能真正體現它所欲達成的狀態,以及動作上的技擊意涵。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武會館 的頭像
真武會館

高雄真武會館武術技擊運動訓練中心-武術、格鬥、健身、氣功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