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敵時兩人的相對位置,是探討招式的技擊用法時,一項相當深入且進階的概念。

我們在揣摩招式的用法時,多半會假設敵方位於招式最適施展的距離、位置;然而,這樣的假設卻也造成當招式在技擊中付諸實行時,往往會面臨無從施展的窘境。

在實際的對敵情境中,對應各種閃躲碰撞的情形,位置的變化錯綜複雜、毫無章法,也因此在意圖施展招式時,總會碰到對方無論如何也不在自己所期待的距離、位置上的情形。

面對這樣的情況,多數人會放棄出手,另外有部分的人則會刻意改變招式的動作角度;可想而知,在破壞了招式結構的情況下,其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事實上,部分設計完整且縝密的招式,其根據兩人相對位置的不同,只要不超出其傳導結構延伸的合理範圍,自然會出現不同的應用形式,毋須刻意去改變它的動作。

這個概念,上過陳教練 的學生們大概都不陌生,也親身經驗過,但是對於多數朋友可能不太能夠想像,一時間也無法接受,畢竟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在動作上明明就是向前作用的動作, 要如何在不改變其動作方位的情況下,作用於位於左右甚至斜後方,或者向前貼近至動作無法完全施展距離的對手。

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太極 拳中的白鵝亮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觀看不同老師與派別對於白鵝亮翅的解用,去整合它的結構運作與應用形式呈現,能夠比較容易理解;當然,其中有些用法 可能比較牽強,那得由各位自行判斷。另外,各位也不妨自己稍作實驗,讓對手站在不同位置的,而自己仍以正常的結構將招式充分施展,觀察其作用情形。

同樣的招式之所以會隨著兩人相對位置的不同,而出現的不同技擊效果,其原理在於因為招式本身是一個良好的傳導結構,其能量在傳導結構中的合理位置上,都相當順暢且損耗輕微,也因此即便其因為相對位置的影響,臨時轉變為傳導末端,同樣也能夠產生有效的作用。

當然,並非每一個招式均能夠因應相對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用法,還是必須視招式的結構設計而定,如果招式的設計本身並未包含這部分的考量,也毋須強湊硬套、穿鑿附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