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充斥了許多以專門破解某種武術為號召的教學,舉凡影片、文章、書籍、課程等不勝枚舉。其內容不外乎是選定某種武術為對象,多半是武術技擊運動,如散打、MMA、泰拳,抑或是知名度較高且別具特色的傳統武術,解析其技擊模式與技巧特色,說明如何以教學者自身門派的技巧應對、破解,並配合一段巧妙細緻的示範,招招拆化、式式破敵,彷彿該教學者學的武術即是該武術的剋星。
這樣的思考不難理解,畢竟在面對陌生的異種武術時,任誰都希望能夠掌握更多的優勢,一套必勝的公式毫無疑問的充滿誘因。
原則上,陳教練並不支持這種假想式的演示,特別是強調專門克制特定武術的技巧。解析對方的行為模式與特色,從而發展出因應技巧的思維看似合理,卻隱藏著許多的盲點,這些盲點不僅僅會影響到技巧在實際執行上的可行性,同時也變相限制了練習者的動作與思維。
以常理而言,這些技巧 的發展過程中,不太可能有專精目標武術的人員參與,畢竟誰會想要去協助對手發展一套專門用來對付自己的技術;即便有,也只是概念性的示意,不太可能展現該 門武術實際的內涵。也因此,設計者往往是藉由模仿其技巧,並且揣摩其動作模式與技擊思維,來做為設計的依據。
這種方式在本質上是一 種假設、臆測,它是以自己所學的武術的思維去解讀另一門武術的運作。嚴格來說,設計者所依據的,通常並非該門武術真正的樣貌,而是設計者想像中的樣貌。在 這樣的前提下,即使影片示範如何的完美巧妙,文字說明又如何頭頭是道,碰上該門武術真正到位的技術時,這些克制破解的技巧能夠發揮多少效益,相當值得商 榷。
況且,縱然是同一門武術,也有著各種不同的樣貌,不同的傳承體系,其所偏重的部分大相逕庭;更遑論不同的習武者,其技術水平、展演風格、動作習慣、技擊思維各有特異,有多少人口便有多少樣貌,要想要以一種技術概括所有樣貌,肯定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不切實際。
當然,這些教學並非無一可取,它多少也反映出設計者對武術的理解與程度。面對這類標榜專門應付某武術的教學,只要以輕鬆的心情看待,毋須太過認真,更不要陷如迷思之中,偶而看看,了解一下他人的技擊思維,欣賞一下招式應用的不同創意,也是挺有意思。
說句實在話,即便是同門競技,面對自己最瞭解的武術,我們都沒有把握能夠攻無不克,更何況對象是自己不了解的武術,又如何能夠歸納出必勝之法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