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在網路上看見有朋 友在討論泰拳的抗擊訓練,以及疼痛承受能力的相關議題,發現許多朋友對於抗擊法雖然都略懂一二,卻普遍缺乏一個運動訓練法及生理學、運動科學機轉上的完整 概念,因此陳教練在這裡分享一下個人對於抗擊法的認知,本篇主要先針對疼痛耐受程度的部分進行探討。

還記得我們在淺談「硬氣功」-硬氣功的基本認知一文當中,說明了硬氣功是屬於抗擊法的的一種,而所謂的抗擊法,是一種抗打擊的身體保護技術,其作用在於降低打擊對於身體的影響、減輕傷害程度,並且抑制疼痛知覺,藉以提高個人的技擊優勢。

抗擊法背後的技術面向 相當多元,不同武術種類乃至於不同的門派,其抗擊訓練所著重的面向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強調以力量卸除的技術為主軸,有的則是通過身體結構的質變來強化打擊 因應能力,但無論其技術重心為何,其最終目的都在於降低傷害反應對於身體活動的影響,而各種傷害反應當中作用最直接的,亦是最普遍被關注的,便是疼痛耐受 的部分。

在醫學社會學上,疼痛 包含了三個要素,人對痛的知覺,對痛的忍受度,以及用於表達疼痛的方式。也就是說,影響人疼痛耐受程度的因素,不僅僅在於身體與生理上的變化,同時還包含 了社會文化與認知判斷對於人們疼痛經驗影響,下面將概略說明抗打擊訓練在提升疼痛耐受程度時,常被使用的幾項機轉。

(一)痛覺受器的鈍化-痛覺受器的鈍化也就是俗稱的殺神經,是通過對特定部位的長期刺激,來使身體的痛覺受器變得遲鈍,或破壞其功能,最常見的方式便是以硬物敲打、摩擦要鍛鍊的部位。

(二)組織特化-組織特化與痛覺受的鈍化在訓練原理上相當類似,同樣都是經由持續的刺激來促使人體產生變化,但其著重的部分在於身體組織的變化,如皮膚的角質化、軟組織的增生及纖維化等。

(三)內分泌的變化-內分泌的變化是只通過某些激素的分泌,來改變身體對於疼痛訊號的反應模式,例如腎上腺素、腦內啡或肌肉的刺激緩解物質等。

(四)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通過暗示、催眠的方式,來左右大腦對於痛覺訊號的處理模式,產生訊號的延遲或屏蔽,同時暗示也能夠作為調控其它機轉的媒介。

(五)認知建構-認知建構是相當複雜且多元的面向,它包括了社會文化與個人角色對於疼痛的認知、意義的建構等等,都會影響個體對於疼痛的耐受程度以及知覺疼痛時的身體反應。若是有朋友對這個部分有興趣,可以參考HelmanCulture, Health and Illness以及Morris的The Culture of Pain等著作。

不同系統的抗打擊訓練法,用以達到上述機轉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的關乎其訓練過程所採用的方式,有的則與其執行過程的技術細節有所關聯,各位朋友在進行抗打擊訓練時,不妨可以觀察檢視一下所採行的訓練法其背後的機轉,若是能夠掌握訓練的概念與方向,更能夠事半功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武會館 的頭像
    真武會館

    高雄真武會館武術技擊運動訓練中心-武術、格鬥、健身、氣功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