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的餘勁,指的是發勁之後,身體因承受其反作用力而產生的彈抖、晃動現象。這種現象常被視作勁力暢達的表現,也因此有部份朋友在練習發勁時,會藉由刻意保持肢體末梢或身體放鬆的方式,使這種現象更加明顯,甚至主動製造晃動。
這種放鬆末梢的發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劇武打的影響,因為在螢幕表演中,為了製造勁道透達與内力雄厚的感覺,常會採用這樣的動作模式,並配合彈抖所激起的煙塵,來營造其視覺效果。
當然,餘勁之所以會被視為勁力通透的表現並非無中生有,其乃肇因於此種練習法最初的設計目的。
這種放鬆末梢的發勁練習法最初的用意在於,藉由放鬆的方式幫助初學者習慣無滯礙的傳導結構,並且檢視力量是否確實傳至肢體末端。因為在持續放鬆的情況下,力量衝擊肢體末端,特別是指間的感受會變得非常明顯。
通過將餘勁感覺的放大,我們能夠更加容易察覺練習中的身體線索,以便修正自己的動作;換句話說,這種練習方式,是協助我們初步掌握力傳導結構的一個階段。
單單就練習目的而言,這樣種練習方式並沒有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出在,藉由這種方法練習的人,往往會固著於這個階段之中。
正是因為這種動作模式下產生的餘勁現象很劇烈,容易使人在主觀上知覺自己功力深厚,也因此許多人會持續這種模式,不願失去餘勁的感覺,或將餘勁的消失視為錯誤。長久下來,便養成了習慣。這樣的習慣在套路展演上固然美觀,但對功力及技術養成而言卻是百害而無一利。
先,以這種方式發出來的勁,在技擊上毫無用處。想必各位都知道,勁要能夠有效的作用,除了順暢的力傳導之外,還必須將其有效作用於對手身上,而要能夠將其 有效作用,穩定且堅固的結構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是分別拿相同質量的鐵棒與泡棉條,以相同的出力打擊物體,被鐵棒打擊的物體肯定支離破碎,但被泡棉條打擊的 物體卻可能始終毫髮無傷。
當我們以放鬆肢體末梢的方式發勁時,就如同以泡棉條進行打擊,無論製造出的勁力如何強勁,都無法有效作用於對手。這讓我 想起去年一場武術觀摩會時,在交流表演之後,有幾位教練朋友私下向我詢問,為何他們所發的勁看似犀利,卻發揮不出什麼破壞力。在逐一觀察他們的發勁動作之 後,原因無它,正是因為這種習慣已根深蒂固。
再來,雖然這種發勁方式的初衷,是幫助練習者更容易感受力的作用,但過度強調餘勁感覺的結果,卻反而 容易讓人養成錯誤的發力習慣,使練習者的發力方式逐漸偏向甩動,而非正常應有的迴旋。甩動本身是一種非常不良的發力結構,因為它的運動軌跡並不穩定,同時 也缺乏足夠的結構應力。習慣甩動的結果,會使人功架變形,並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之中。
最後,若是將這樣的發力模式用在技擊上,會對自己產生極大的傷害。上面所提到的,再嚴重也不過是胡練一通、白費力氣,但如果真有人以這種方式進行技擊,在輸出極大的勁力,卻缺乏穩定作用結構的情況下,力量勢必作用於自身,尤其容易對指節、手腕等末端關節造成傷害。
心而論,餘勁是發勁過程中所產生的自然現象,它所能夠說明的僅有「發勁後身體處於放鬆狀態」一項事實,雖然發勁後身體放鬆是良好傳導的條件之一,但單是放 鬆卻不足以成就良好的傳導。因此,餘勁雖然可以被視為檢視自己動作正確與否的一項線索,但若是刻意去強調該現象,則可能陷入錯誤而不自覺,無功又傷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