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是訓練?」,還記得當初碩士班口試時,冷不防被口試老師這麼一問,整個人頓時呆住,明明有許許多多關於訓練的想法和樣貌在腦中流轉,卻又不知如何將這些概念作完整的陳述。
對 於大多數的運動參與者而言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總是在接受訓練,或者指導它人進行訓練,但卻很難將有效傳達其意涵。這樣的現象或許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卻 傳達出一種警訊,姑且不論經驗傳承和教學上的阻礙,如果我們對於訓練的概念式藉由許多片斷的經驗所組成,欠缺完整的結構,我們要如何去判斷我們所進行的訓 練是否為「有效」的訓練呢?

其實,就運動生理學的觀點來說,訓練就是「超負荷」。所謂的超負荷,顧名思義,就是超過我們身體所能承受的範圍,或者更精確的說,是超出我們「自主能力」的極限。

我們的身體能力極限可以分為「最大自主能力」與「最大能力」兩類指標,所謂的「最大自主能力」指的是我們藉由意識控制能達到的最大範圍,例如肌肉的「最大自主收縮」(MVC)或呼吸的「最大自主維持通氣量」(MSVC),而最大能力則是我們真正的最大能力。(陳教練在這邊先澄清一點,在運動生理學上並沒有所謂最大自主能力這種用詞,因為各項身體能力會依其細項分別探討,如此使用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

最大自主能力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因為越是接近最大能力,我們的身體必須承受的負擔也相對越大,而若是超過了最大能力的範圍,身體則可能受到結構性的傷害;就像是舉重選手在挑戰過重的重量時,常會出現脛骨骨折的情形一般。

然而,最大能力的範圍也並非不變的,我們可以通過練習的方式將其強化,當最大能力提高的同時,我們的最大自主能力也會跟著提高,如此一來我們的身體素質便獲得了全面的提升。

這種練習的方式就是所謂的「訓練」。

訓練之所以能夠提高身體素質,是因為我的身體有「超補償」的特性,也就是當我們身體在進行修復時,它會修復的比原先更多,就好比骨骼會因為不斷刺激而變得更緻密,肌肉會因為使用而變得更厚實,同樣的,心肺耐力也會因為訓練而變得更優異。

「超補償」機制的啟動,必須以「超負荷」為前提,在未達超負荷的情形下,最多僅能維持目前的身體素質。也就是說,若是我們在運動時強度沒有超過最大自主能力,雖然仍然能夠享受運動消耗熱量、調整情緒等諸多好處,但對於提高身體素質則效果有限。

最後,讓我們來回答一開始的問題,究竟什麼是訓練?訓練是藉由超負荷的身體運動,啟動身體的超補償機制,從而達到身體能力素質提升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