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接觸氣功、武術 或是瑜珈等身體控制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連帶接觸各種不同的呼吸法,這些呼吸法當中有一大部分,特別是腹式呼吸族系,會要求進行深度呼吸,亦即降低呼吸的 頻率,提高每次呼吸的氣體交換量,簡單來說就是將吸氣與吐氣的過程變長。通常來說,之所以會提倡深度呼吸,普遍在於認為如此能夠增加人體內的含氧量,使人 更為健康,甚至也有些派別提出高人每分鐘呼吸頻率僅僅幾次的觀點,將深遠綿長的呼吸當作功力的表徵。
然而,在練習延長呼吸 的過程中,卻有許多朋友會出現缺氧、頭暈,或在呼吸法練習結束後覺得相當喘等不適情形,出現這些情況,通常會被解讀為呼吸方式錯誤。確實,錯誤的呼吸方式 會會造成上述的症狀,然而在許多的情況下,既使修正了呼吸方式,這類情形仍是屢見不鮮。有時,這些不適感甚至會被解釋為氣感、排毒,那更是相當荒謬。
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其背後有兩種可能的機轉,換氣不足與過度攝氧(或稱過度換氣)。
所謂的換氣不足,是指 呼吸所進行的氣體交換不足以支應身體的需求水平,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朋友,本身的心肺功能通常較差,呼吸較正常來的淺,力道不足,在刻意拉長呼吸的情況下, 氣體的交換量並未因此獲得顯著的提升,但交換頻率卻降低許多,也就是呼吸過度緩慢,如此身體自然進入缺氧的狀態。
相較於換氣不足,過度攝氧是當深度呼吸確實大幅提升氧氣攝入時,所可能出現的情形。過度攝氧是一像人體的生理機轉,它是指當我們的氧氣攝入過多或二氧化碳過度排出,使得血氧濃度過高,造成血液酸鹼性質改變,影響神經正常放電與血管收縮,以及血紅蛋白氧解離率降低的情形。
我們的身體是一部相當 精密的生化機器,體內所有物質的交換都必須控制在一定的平衡範圍之內,過度與不足都會造成失調,血液中的氧與二氧化碳濃度亦是如此。當血氧濃度過高時,身 體會因內部平衡破壞而出現失調,進而出現如前面提到因血液酸鹼性質改變影響神經正常放電而產生各種酸麻疼痛;血管收縮而導致腦部供血量降低;或者因血液偏 鹼使得血紅蛋白氧氣解離不易,使得人體對重要器官輸氧量減少等問題。
簡單來說,也就是雖然我們確實通過深度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氣,卻因為破壞了內部平衡使得身體失調,吸入的氧氣亦無法有效運用,反而使部分器官進入缺氧的狀態。
當然,也有朋友在練習了深度呼吸之後,感覺精神變好、通體舒暢。基本上,會有這樣的情形的朋友,多半是屬於平時因不正確的呼吸方式,導致身體長期處於並已習慣輕微缺氧狀態的類型,在調整了呼吸方式之後,身體脫離了缺氧的狀態,自然神清氣爽。
說到這邊,肯定有朋友會關心,那究竟要如何才能夠使呼吸變得更加綿長?
陳教練在這邊要提倡一個概念,呼吸的型態,是人體機能狀態的自然反應,心肺功能較強者,呼吸自然較緩較長。就好比兩名身高、體重、肌肉組成相當的長跑選手,在相同的配速下、步幅與步頻(腳步的大小和動作頻率)條件下,一個人的呼吸短促而另一人呼吸徐長,其差異的原因為何?當然,期中可能的影響機轉很多,包含了心臟的壓縮率、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比率、血紅蛋白與氧解離率、肺部氣體交換率、最大通氣量、缺氧耐受性…..等等、等等;然而,無論當中的機轉有多少種,這種種機轉都是屬於身體素質當中,心肺功能的範疇。
也就是說,當我們經由適當且有效的心肺耐力訓練提升其功能之後,根本無須刻意調整、拉長呼吸,呼吸自然就會變得更加綿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呼吸的頻率與深度,確實可以作為辨識一個人功力境界的指標,因為它象徵了更為優異的身體能力。
當然,若是每天進行呼吸法訓練,刻意拉長呼吸,常期下來身體適應這種狀態,缺氧耐受性提高,同樣能培養出綿長的呼吸型態,但這樣不免有些本末倒置,我個人並不支持這種方式。
呼吸的頻率與深度,是一種人體心肺功能的反應,因此在練習呼吸法時,仍要以自然且舒適為原則,並且從身體素質的總體提升出發,才不會使深遠綿長的呼吸,流於表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