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otGom8UwNBS2t4fg59.fgSwnuYyODqmW_nZPTEpvSrg  

前陣子有台中的朋友找我討論開課的事宜,只可惜陳教練當時實在是抽不出時間,最後只能婉拒。遺憾之餘,那位朋友問到,坊間教授武術、太極拳的教練那麼多,究竟要從何選起呢?

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現在到處都有人在教授武術,從專業的訓練中心到公園的免費教學,每位教練傳授的拳種、專業的知識、專精的技巧、擅長的部分都大相逕庭,各有千秋,我們究竟要如何選擇,才能找到適合我們的教練。
陳教練在這邊姑且不討論教練的「實力」以及「教學方式」,因為這兩個部分非常主觀。實力具有相當多元的面向,技擊能力是一種實力,身體控制是一種實力,健康管理(養生)也是一種實力;實力的不同面向之間孰優孰劣很難直接比較,就好比一位精於技擊卻為舊傷所困擾,與一位不擅技擊但年過古稀仍健朗朝氣,兩人之間要如何排定高下優劣?
教 學方式也是一樣的道理,同一種教學方式,對於某些學生來說可能受用無窮,對於某些學生而言卻像是對牛彈琴,沒有一種方式能夠適用於所有學生。也因此,實力 與教學方式這兩個部分的選擇重點,在於這名老師的教學方向是否合乎自己的需求,教學方式是否合適,以及最重要的學習的成果是否滿足了我的需求。就像俗話 說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各有所好。
陳教練認為,選擇老師最重要的依據,在於每個人對自己的願景。
所謂的願景,指的是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習武者,它包含了外顯的部分,例如:身材外觀、打拳的方式和風格、技巧的標準與要求;以及內隱的部分,諸如習武的態度、處世的態度,乃至於人生態度。
外顯的部分反映出我們的「自我期許」,我們的選擇必須和自我期許相互對應。
如果我希望通過習武能夠雕塑身形,那勢必要選擇一位身材接近我們理想的老師,否則一位身形墩胖的老師連自己的身材都顧不好了,要如何協助我控管我的身材?
如果我希望能夠練出犀利技擊,那勢必要選擇一位能試能打的老師,否則一位用嘴示範、只能套招的老師,是傳說中的民間高人的機率有多高?
如果我希望獲得卓越成績,那勢必要選擇一位競賽成績輝煌的老師,否則一位關起門來憤世忌俗的老師,要如何傳授賽場經驗,與賽會協調斡旋?
同樣的,如果今天我希望藉由武術的學習,而提升我其他方面的成就,如我的學業、事業,那我勢必要選擇一位不僅功夫了得,在學業成就或者在武術以外的事業成就上都獲得高度肯定的老師,如此我們才能向他請教將武術中學習到的知識,與其他的實務相互結合的經驗。
內隱的部分則是一種「心態」,也就是對於武術乃至於人生的態度。在武術學習的過程中,由於老師與學員的互動緊密且深層,在對事物的態度與價值觀上,毫無疑問會相互影響。
根據每個人過往經驗、學習環境以及社會化歷程的不同,對於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這邊不去討論每個人的差異如何。
在 這邊,陳教練以「對於武術本身的態度」為指標,將老師分成兩種類型供大家參考,一種是「事業型」的老師,另一種則是「志業型」的老師,以心理學的方式來說 就是「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這兩種態度與老師的水準並無關係,無論是「事業型」還是「志業型」,其中都包含了相當厲害以及不怎麼樣的老師。
所 謂「事業型」的老師,指的是將武術當作一種工作,練習武術是為培養謀生的技能,也因此當武術事業開花結果之後,多半會選擇停止訓練,享受成果。我們常會聽 到某些老師年輕時多麼了得,成績輝煌、技巧精湛,身形精實壯碩,但開班授徒卻不過幾年的時間,身形逐漸圓潤,當年的高超的技巧如今已不復見,這些便是所謂 的「事業型」的老師。
相對於「事業型」的老師,「志業型」的老師將武術當作事一種終身志業,之所以從事武術工作,不僅是為了傳承,更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有時間及環境不斷練習、精益求精。所以我們也會見到有些老師雖桃李滿堂,卻仍不斷學習新知,持續精進,全心投入於武術之中。
陳 教練在這邊澄清一點,「事業型」和「志業型」兩種老師之間並不存在有高下優劣,與實力和教學能力也無關係,即便是一位各方面條件早已大不如前的事業型老 師,仍然能夠教出優秀的學生,因為他仍有過去的經驗與技巧作為後盾;相對的,一位志業型的老師,也可能不過是水平普通的業餘愛好者。
選擇心態的重點,在於我們想要接受何種處世價值與態度。對老師的認同,不僅能夠提升學習動機,選擇與自己相互契合的老師,更是能夠作為我們學習上、處世上的典範,協助我們通往自我願景的指標。
我常對學生說,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心中都必須存在有一個對於自己終極形象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隨時被修正,但它無時無刻都必須存在。
唯有知道自己的目標是甚麼,想要變成甚麼樣子,對自己有甚麼樣的期待,我們才不會迷網,如此也才能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老師。
所以,選擇老師,選擇的其實是一種心態和自我期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武會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